从广州松园漫步到塔布驿站聚会,中法两国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不断续写。
坚持科技支撑,聚焦瓶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决定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4年5月8日,养殖户在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挑选大黄鱼。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明朝年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位于宁德市的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进行海带整理、系结等加工环节。
在福建连江定海湾海域,坐落着定海湾1号定海湾2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2024年5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致力破解宁德食用菌产业中出现的菌林矛盾,推动菌草技术发展。其实这是由于历史上黄河下游水患频繁,古人不得不择高地而居,并因此造成古遗址地势不断抬升,高于周围地表。
历史上,华北平原东部由于黄河多次改道,许多古代遗迹都深埋于厚厚的泥沙之下,因此较之其他地区,考古工作相对滞后,有时甚至给人以无古可考的印象。我们在这处墓地发现了较为罕见的墓葬间有意打破现象。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原本作为临时发掘地点的村中探方,此刻却出现值得关注的迹象。这时,一座东周墓葬逐渐显露出来,表明此处在东周时曾作为墓地使用。
无论是考古队员,还是参加实习的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师生,都难掩内心的激动,期待亲自参与见证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在这里,发现了具有丰富礼制内涵的大汶口文化遗存,折射出显著的社会分化。
是年,永城市苗桥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中整治农村环境时,意外地在王庄村南池塘南岸挖到一批古玉,包括双联玉璧、玉瑗、玉坠等,同时出土的还有部分骨器及彩绘陶片。我们抽干了池塘里的水,并沿池塘南岸边缘切出一个长长的地层剖面,希冀通过观察土层变化,寻找重要的遗迹现象,同时也想看看池塘底部是否有残存的早期墓葬。王庄遗址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鬶与此同时,村中大汶口文化墓地也不断有惊人的发现。王庄遗址ⅣM6出土的玉面饰,显然已具备覆面的核心功能,可以确认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玉覆面。
生土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原生土壤,一般见到生土就意味着发掘工作的结束。3.有意打破的罕见葬俗11月,遗址的勘探工作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上述专家酝酿推动的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联合考古发掘随即拉开序幕。其后的发掘还证明,已发现的这些只不过是这处墓地的上层墓葬,在墓地的中、下层还有更多的墓葬等待被揭露。
得知这一消息后,袁广阔与岳洪彬立即赶赴现场,指出这应该是一座史前时期的大型墓葬,后来的发掘也证实了他们的判断。与此同时,大墓周围的东周地层下面及灰坑底部,越来越多的陶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原来这里才是考古队苦苦寻找的大汶口文化墓地。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豫东、鲁西南地区的早期遗址大多地势较高,形似大土堆而被称作丘或堌堆。由此看来,这个遗址的地层堆积确实比较丰富。
大家对即将开展的考古工作充满无限憧憬。循着这条线索,似乎只要在村南池塘附近开展发掘,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就唾手可得。11月中旬,我们清理遗址中最大的墓葬ⅣM3时,在墓室中部发现一组石圭,其形式有尖首、平首两类,与后世的玉圭如出一辙,专家认为这是迄今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圭。这使得考古队员坚信,村南塘附近应该就是遗址的核心区所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主的左右眼眶处分别覆盖着两件玉璧。如今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当地政府依托考古发掘成果,启动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以期让更多民众了解这片古老土地的厚重历史。
12月初,我们在清理墓葬ⅣM6时,发现一组由30多件玉璧、玉珠、绿松石片组成的面饰,覆盖于墓主的额头与面部。然而,实际的发掘过程并没有像想象的那般顺利。
近日,王庄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好在公安部门及时出面制止了村民私挖乱掘的行为,使王庄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
好在此时发掘用地申请获批的消息传来,考古队立即沿村南池塘南岸布设了两排共12个探方,决定将下一步发掘的重心转移到那里。8月中下旬,村南地点多数探方的发掘工作相继宣告结束,然而直到此时,众人翘首以盼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也未见踪迹。
10月,随着村中发掘区各个墓葬范围的逐一划定,一处南北成排、东西成列的大汶口文化墓地较为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然而挖宝这个观念却在当地人心中扎下了根,以至于后来的王庄遗址考古队还常被村民称作挖宝的。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所显现出来的葬俗葬制也更加令人惊讶。简单来说就是,后人在营建墓室时会有意挖开早期的墓穴,并保留早期墓主的骨骼及随葬品,再次埋葬新的逝者,从而形成上、下两层墓葬墓主骨骼相叠,两墓随葬品连续堆放的奇特景象。
在专家的指导下,考古队成员迅速找到办法,划出了大墓的准确范围。而2022年当地整治坑塘时发掘出的那批玉器、彩绘陶片等文物,考古队员判断应出土于一座大汶口文化墓葬。
这里的地层堆积与村南相似,淤沙层下依然是较厚的黑土层。6月10日,当地麦收完成,考古队即刻破土动工。
以此为基础,考古队向外围展开探查,至12月底初步探明遗址介于武庙、王楼、前曹楼等几个村庄之间,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300米,总面积达63万平方米。【考古手记】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0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地处豫东平原,地势平坦,北临睢水故道。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玉覆面按照国家规定,考古发掘用地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其实,这片土地蕴藏不少历史遗迹,它们在等待有朝一日被拂去尘埃,重现璀璨光芒。古人死后下葬时有遮掩面部的习俗,所用之物即称为覆面,由于其核心功能在于遮挡眼睛,因此又称幎目。5月中旬,考古队在此布设了两个探方,开启了王庄遗址的正式发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当地村民陆续在以前玉琮出土地点附近,挖到古玉或带有彩绘的陶片,一时竟吸引不少人前来寻宝。他捡起来一看,是件方形筒状像石头一样的物件。
清理完现代垫土层、黄河淤积层后,我们很快发掘到文化层。这种葬俗目前在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没有见到,是史前时期王庄聚落群体特性的文化表现。
按照地层发掘顺序,考古队员开始在村南地点依次清理现代耕土层、黄河淤积层,随后开始文化层的发掘。再后来,这件东西不小心掉进粪池里,渐渐被人们淡忘。